ENCYCLOPEDIA
收藏百科
收藏百科
当前位置:首页 >> 收藏百科 >> 业界专家

北京祥体育博物馆馆长李祥:收藏体育史

原标题:李祥北京祥体育博物馆馆长(引题)

收藏体育史(主题)

北京日报记者牛伟坤

“体育收藏,收藏的不仅是历史,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。”——李祥

在明代棋盘上博弈、在清代投壶前投掷、在北京奥运缶前“击缶高歌”……本市首批“类博物馆”之一的北京祥体育博物馆日前开门迎客,2000余件古今中外的体育藏品,讲述着体育发展的历史,传递出体育文化的魅力。

image.png

李祥(右一)在馆内收藏的奥运缶前介绍。北京日报记者 和冠欣摄

搭起这座体育文物“大仓库”的人叫李祥。自上世纪90年代初迷上体育收藏以来,过去30多年的大部分时光里,李祥都在和各种体育文物打交道,包括博物馆展厅里陈列的那枚形似暖瓶瓶塞的陀螺。

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、有明确用途的体育文物就是陀螺。展厅里这个暖瓶瓶塞大小的陀螺,经鉴定,已有约5000年历史。它是李祥15年前在杭州的古董市场上发现的。当时逛累了的他正扶着墙头休息,无意间看到一个摊位上摆着一些破木头,有的还湿淋淋的,其中就有这个“瓶塞”。

“一眼看上去,我就觉得像个陀螺。”李祥回忆,买下来之后他先后请教了多位文博专家,很多人拿不定主意,有人倾向于这只是建筑构件上一个配件而已。

一次,在参观良渚博物院时,李祥发现了一件类似展品。请该馆相关专家鉴定后,才确定自己手中这只“瓶塞”就是陀螺。

今年61岁的李祥,在投身体育文物收藏之前,并不是一个体育爱好者。1977年上中学时他就开始收藏古钱币等,并多有成果。

转变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,国外一些赛会的徽章和铜版画流传到中国,其中和奥运有关的邮票、徽章等藏品,让李祥觉得“很国际化”。这其中包括他的第一个冬奥藏品——一枚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的铜章。这届赛会是首次由社会主义国家举办的冬奥会。

真正让他执着于体育收藏事业的,是一位不曾谋面的“朋友”——潘德明。中国首次申奥时,一个纪念近现代旅行家潘德明的寻访团在民间成立,并寻求过李祥的帮助,这让他有机会穿越时空认识了一位“可敬的大傻瓜”。

“潘德明是近代第一个靠徒步和骑自行车环游世界的人,历时近8年走遍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,为的就是‘雪东亚病夫耻’‘以谋世界上之容光’。从他身上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印记,能感受到体育精神与国家的存亡、民族的兴衰联系如此紧密。”李祥自此意识到,体育远不止于赛场,体育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一部分。

在北京祥体育博物馆里,很多展品背后,都有着类似的感人故事。

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,刘长春“单刀赴会”参加短跑比赛,成为首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。一套纪念瓷盘、瓷碗成为这一事件的见证。凑近看,瓷盘盘面上,传统的梅花回纹中间夹着两个地球。“既有中国元素也有国际元素。”李祥指着瓷盘上的“欧林匹克”解释,“当时,奥运会刚刚传入国内,大家对此的称呼也是五花八门。‘世界运动会’‘我能比呀’‘欧林匹克’‘欧林匹亚’各种称呼都有。”

另一面残缺的锦旗则是中国运动员爱国心的最好诠释,上面写着“为祖国争光,为灾黎请命”,落款是“新加坡福州会馆敬赠”。李祥介绍,1948年,很多体育人士要求组团参加伦敦奥运会,当时参赛经费有限,篮球队的队员们只能靠在沿路打比赛筹措路费。在新加坡,队员们得知福州遭遇水灾,他们便毫不犹豫地将在比赛中挣到的钱捐给了灾区。新加坡福州会馆以一面锦旗表达对他们义举的褒扬。

“体育救国”“为国争光”等体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“使命”,就刻在李祥收藏的这些奖杯、奖牌、海报等藏品上。从1917年毛泽东以笔名“二十八画生”发表《体育之研究》的原版期刊,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官方报告、代表团徽章、照片和瓷器纪念品;从清代的老冰刀到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的道具缶……他收集的不再只是散落各地的藏品,更是中国体育历史脉络的拼图。

“体育收藏,收藏的不仅是历史,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。”李祥说。



×
添加微信好友,了解更多产品

点击复制微信号

微信号:scjxh

复制成功
微信号:scjxh
添加微信好友,了解更多产品
去微信添加好友吧

电话

15810105156
400-133-5156

微信

二维码扫一扫添加微信
TOP